黄炳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古怪的艺术家之一。或许,这是因为他成长于一座非常古怪的城市,而这座名叫“香港”的城市正深陷于一个更加古怪、被称为“后殖民/新殖民”的转折时代;除此之外,还需要应急面对一个益发古怪、名称奇异的“新时代”, 它叫做“新冠/后新冠”。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古怪的地方,或许这就是所谓创新生态吧!
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新时代?黄炳喜欢从日常新闻中找寻灵感,因为里头充满了林林总总的奇观异事。他留意到在越来越“君临”自己城市的新“祖国”所发生的一则新闻,一次令人膛目的“文化表现”,一个反抗都市仕绅化的举动:上海的一个钉子户在自己房子外面贴满了国家领导人的肖像海报,以图制止强力清拆的行动。黄炳受此启发,决定在时代艺术中心(柏林)正面和背面分别贴满他把自己的面目处理得令人头晕眩目的正面和背面头像······(多么有用的护身符啊!时代艺术中心(柏林)所在的这栋建筑将从此屹立不摇,尽管当今柏林越来越盛行仕绅化!)
我们随后进入展厅:另一趟古怪的旅程!我们通過耳道进入黄炳的脑子,更准确地说,进入他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场寻找真理、也因此是寻找幸福的旅程。我们一旦身入其中,就会被卷进黄炳所构造的的世界;在这里,“成功穿过耳膜过滤的都是废话,耳屎才是智慧”。
此时,一种模糊但清脆的声音从内部冲击我们的脑子······ 它轻巧,“诗意”,有点混乱,甚至肆意色情······ 空间突然变得透明,但是又将我们围困起来。这或许是通往柏拉图洞穴的前厅?如果说柏拉图的洞穴里所见一切都仅仅是事物的影子;在这个前厅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没有影子的事物。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世界?
黄炳以多少私密的方式,通过隐藏的孔道从香港给我们捎来问候——他的耳朵如今与我们的耳朵交相连结。值此全球疫情的新时代,是否有个孔洞通往世界另一头,給我们带来一些新鲜空气?
我们不可自拔地爱上了黄炳······ 现在该是重新阅读马奎斯的《爱在瘟疫蔓延时》的时候了!
2021年12月9日*
侯瀚如 •••
侯瀚如是一位作家和策展人,目前生活在罗马、巴黎和旧金山,现任罗马意大利国立二十一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MAXXI)的艺术总监。
在过去的30年里,侯瀚如在世界各地策划和联合策划了100多个展览,其中包括:“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89年;“运动中的城市”,1997—2000年;上海双年展,2000年;光州双年展,2002年;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紧急地带”单元,2003年,中国馆,2007年;第二届广州三年展,2005年;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7年;"过境城市 ",卢森堡,2007年;第十届里昂双年展,2009年;第五届奥克兰三年展,2014年;“开放美术馆,开放城市”,MAXXI, 罗马, 2014年;“变革者 – 崔正化, 迪迪·弗伊萨·福斯蒂诺, 马蒂诺·甘珀,佩德罗·雷耶斯”, MAXXI, 罗马, 2015—2016年; “归来吧,世界如监狱”,MAXXI, 罗马, 2017年; “家乡贝鲁特”, MAXXI, 2017—2018年; “街道,世界诞生之地”, MAXXI, 罗马, 2018年; “城市共生”,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UABB,2017—2018年;“影像三角志:珠江三角洲的录像艺术”,时代艺术中心, 柏林, 2018年; “未来故事, MAXXI的第一个十年”, MAXXI, 罗马, 2021年; “无用之用”, 广东时代美术馆, 广州, 2021年。
他是诸多文化机构的顾问,包括广东时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他定期在各类关于当代艺术和文化的期刊发布文章,并在多个国际机构讲课和教学。他的著作包括《侯瀚如》(Utopia@Asialink,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14年)、《在中间地带》(英文版于2002年由香港Timezone 8出版,中文版于2013年由北京金城出版社出版)、《策展的挑战》(侯瀚如和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的对话,于2006—2012年在日本《Art-It》杂志上以《策展人在行动》为题连载,中文版于2013年由北京金城出版社出版)。
* 黄炳的展览可被视为侯瀚如为广东时代美术馆“三角洲行动”策划的第五个项目。不过,珠江三角洲却如今被官方正式改名为“粤港澳大湾区”,下一个硅谷,以迫切寻求成为全球化世界新主人的合法性。
策展人导览视频
喃喃聲從旁人的耳內傳出。
是一堆聽不入耳的說話,被排斥在耳膜外囤積過剩所產生的迴響。
成功穿過耳膜都是廢話,
耳屎才是智慧。
可不要著急把它們挖出來,
亦不要伸入棉花棒試探,
被迫入窮巷的棉花,
反抗起來可不是你能夠承受的。
連丁點痕癢都受不了,
你對得起父母嗎?
等耳屎像魚春破肚而出般瓦解掉落到肩膀上,
就能任意收割。
呀,對了,
我的耳膜在婚前早就不完整,
你介意嗎?
《耳屎》
黄炳 •••
黄炳是一位艺术家,目前在香港生活和工作。
通过动画、雕塑和沉浸式装置,黄炳创造了扰动而粗糙的叙事,挑战着许多传统概念,比如人类欲望、迷恋、羞耻、孤独与性压抑。黄炳的录像作品呈现出一种明亮和童趣的美学,创造了一种轻松、幽默而易获得的路径,来探讨其主人公所经历的深层心理问题。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黄炳的许多作品都参考了这个城市的文化,但也触及了许多在当今全球化社会中跨越物理边界的日常问题。
黄炳于2005年在澳大利亚珀斯的科廷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他于2018年获得Frieze在卡姆登艺术中心的新兴艺术家奖,于2019年获得第48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Ammodo 金虎短片奖。黄炳的个展包括:“黄炳:你的沉默邻居”,新美术馆,纽约,2021年;“Heart Digger”,伦敦卡姆登艺术中心,2019年;“Golden Shower”,瑞士巴塞尔美术馆,2019年;“你要热烈地亲亲爹地”,CAPRI,杜塞尔多夫,2018年;“欲望JUNGLE”,香港咩事艺术空間,2015年。他的作品曾多次出现在群展中,例如:“单手拍掌”,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2018年;“2018三年展:破坏之歌”,新美术馆, 纽约,2018年;“RareKind China”,中国当代艺术中心,曼彻斯特,2016年;“M+进行:流动的影像”, M+,香港,2015年。黄炳的动画电影曾在比利时、英国、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等国际艺术节上展出。
黄炳的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永久收藏,包括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香港M+及西九文化区、巴黎/旧金山的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等等。